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藝術教育比書本教育的優(yōu)點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比書本教育的優(yōu)點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文化產業(yè)和教育是不是同一個概念?
不是,文化產業(yè)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 ,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狹義的指:歷史遺址、民俗、非物質遺產、電影、戲曲、藝術等等。教育是根據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tǒng)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和體力的一項活動。一個是提供展示表演或者成果,一個是育人影響人促進社會發(fā)展或者學習
文化產業(yè)所指更加廣泛,包括娛樂,道德等各種方面。
教育既是產業(yè)又是事業(yè)因而只能部分進入市場 。
為什么說教育既是產業(yè)又是事業(yè)。“產業(yè)”這個概念,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法。大體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使用法:
狹義的產業(yè),是指工農業(yè)領域的各個行業(yè); 廣義的產業(yè),是把流通、分配、消費環(huán)節(jié)的各個行業(yè),即商業(yè)、運輸業(yè)、通信業(yè)、倉儲業(yè)、金融業(yè)、消費服務業(yè)等行業(yè)也包括在內。目前國際上更廣義的產業(yè)概念,是指凡能。
雖然經常見到文化教育的字樣,也有簡稱文教的,但形成產業(yè)后它們是兩碼事。
所謂的產業(yè)就是經營賺錢。但文化產業(yè)是面向所有人的買方市場,對于出版商、影視公司、音樂團體而言,消費者可以自由的選擇讀什么書、看哪個頻道、做誰的粉絲。全日制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賣方市場,不廣告不推銷,有教育法的強制和高校錄取分數的篩選,擇名校、進好班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只有私立學校才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化產業(yè)。
藝術和娛樂有不同嗎?
藝術即能表現人的感情,又能表現人的思想,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而娛樂不能表達人的思想感情。藝術是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藝術家對待生活的審美態(tài)度和愛憎感情灌注在作品的形象中,賦予形象以一定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量,才能使欣賞者得到某種美感享受。藝術的社會作用有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娛樂作用。藝術離不開娛樂,寓教于樂,即有教益,又有樂趣的藝術作品,人最喜歡。藝術與娛樂即有不同之處,又有相同之處,藝術審美離不開娛樂作用,如果離開了娛樂,則變空洞的說教。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他們沒有本質上的不同,藝術說白了就是當人類衣食無憂后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而衍生出的種種,其實這就是一種娛樂.只是隨著人類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藝術逐漸的從娛樂中拔高,甚至想要脫離娛樂而體現他的高貴,但是一棵樹長的再高也不能與大地剝離,一旦失去大地的營養(yǎng)再高大偉岸的巨樹也會倒塌腐爛,所以我覺得藝術一定要帶有娛樂性,能使人感到快樂才是好的藝術,人生艱難,人間不值得,如果藝術不再娛樂那我們要它還有何用呢?我說過藝術的本質實際上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審美認同,而這種認同就會給人帶來愉悅,當我們互相認同的時候這就是一種娛樂精神.藝術和娛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也只有他們互相包容的時候才能發(fā)揮最大的魅力,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理解,可能不對,可能偏駁,還請各位看官諒解,諒解
藝術可以說宏觀概念也可以說個體現象表現,通過捕捉、挖掘、感受、分析、整合與運用等等方式來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 ,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另外,藝術家是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理性思維,在把握時代氛圍,選擇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jié),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活動可以說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有機統(tǒng)一。 而娛樂可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表演技巧來使大家喜悅、放松,并帶有一定啟發(fā)性的活動演繹。比較顯然,這定義是廣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劇、蘊含人的豐富的情感,其中包含比賽和游戲、音樂,舞蹈,表演和欣賞……
有人認為書法和書法藝術是兩回事,對此你怎么看?
隨著人們審美的多樣化,人們對藝術的包容性越來越大。
就我理解書法,是一項技藝,它是對人自身而言的。是一門一個人也就是主體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練習,才能獲得的一項技藝,而且隨著練習的持續(xù)時間越長,越為精進。
而書法藝術則是一項藝術,作用的對象是觀眾,觀眾通過各種審美方式和手段認為它究竟有沒有價值?,F在藝術的形式是多樣的,有人認為兒童稚氣的筆觸有藝術價值,然而卻不能算是書法。
有人覺的有人寫的字很好看,但是太過匠氣。
各有所好,因人而異。
我覺得是一回事。中國書法歷經幾千年歷史,從人類與神對話的甲骨文、金文,到富有政治色彩的小篆,再到逐漸便于書寫的隸草行楷,它博大精深,有很大的包容性。我認為學書者也應該有這種氣度。當今很多所謂的書法家,字寫得馬馬虎虎,但是心眼比針眼還小。某中書協會員,在某音平臺上每發(fā)一條狀態(tài),必懟那些他覺得寫得不好但是流量很高的“江湖書法”,對于評論不同的聲音此人也必懟回去,說是“小學生在指點大學教授”。把書法和書法藝術分得清清楚楚的,也就是這些人。他看不入眼的,就不是藝術,就是寫字匠,就是江湖書法。很多以書法家自居的人詬病田英章先生,覺得他只是一介寫字匠,并非書法家,更有甚者冷嘲熱諷說其畫字而非寫字。我不習田英章先生的字,但是他為中國書法傳承和普及所做的貢獻我是相當佩服的。君不見某寶某當搜索字帖二字,靠前的都是田先生出的教材。也許這才是很多人詬病他的真正原因吧。時代在發(fā)展,書法藝術也應該與時俱進。為什么要把中國這么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搞得那么曲高和寡?工工整整,能讓更多人接收,覺得美,覺得可以嘗試去接觸,更有學習的沖動,難道不好嗎?比起多幾位書協會員,能讓更多人愛書法,愛寫字,寫好字,才是當代書法藝術的重任吧。
書-寫也,法-道也;藝-技藝也,術-專業(yè)也。
照此解釋:書法乃是順乎道法的書寫;藝術只是某項專業(yè)的技藝,的確是兩碼事?!皶ㄋ囆g”這稱謂喊了半個多世紀,而恰恰正是這半個多世紀,卻是書法的衰落時期。
把書法作為一項專業(yè),成為一個職業(yè),可謂當代書法的一大“創(chuàng)舉”。對此早有人持反對意見,但大眾還是集體地把“藝術”這舶來詞安放在書法頭上。
當今書法的確是逾來逾藝術化了,與我們老祖宗對待書法初衷已然大相徑庭,書法正悄然退出了實用舞臺,需要“藝術”來拯救,這無疑也是書法的悲哀。
書法與書法藝術劃分,很是困惑,以藝術角度看待書法,它卻是最大眾、最實用、最主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非藝術眼光看,它又最具個性化、最講究技法、最非主流的表現方式。因此書法的屬性,模凌兩可,見仁見智,介于道與法兩者之間,既不可弱化某一方,也不能強調某一面,這正體現了書法的中庸哲學思想。
學書之人,最忌偏執(zhí),個人很欣賞古人把書法稱之為“法書”,意為標榜者也;也很贊同稱之為“書道”,此為書法中蘊含之天道人性之法理也??梢灶A見的是未來書法之路,“書”必然被弱化,“法”必定強勢,如何秉承書與法,正是我所思考的!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比書本教育的優(yōu)點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比書本教育的優(yōu)點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