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專家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專家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為什么說他是一個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生活在春秋晩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一)在思想方面:
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tǒng)治者體恤民情,愛惜民力,反對統(tǒng)治者不要過剝削壓迫人民,以德施政,主張“愛人”。思想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重要社會哲學問題,從人本,民本這個核心價值觀??鬃尤实谰袷侵袊糯鐣嗡枷刖A。體現(xiàn)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治禮治思想。
(二)在教育方面: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fā)式教學等等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編成《春秋》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jīng)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孔子在教育方面: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據(jù)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yǎng)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現(xiàn)代教育更應該遵循孔子教育學說模式。
孔子最偉大的思想有四個:他的仁義,指"學道、傳道授業(yè)、解惑”;他的“倫理道德”思想;他世界大同的理想,和而不同的主張;他的中庸之道,講的就是《矛盾論》。
孔子思想有一定的先進性,卻不完整,準確的說應該是“儒墨道法佛”是一個先進文化的整體,將來依然有先進性,世界必然大同,逐步走向地球村,必須是“和而不同”。孔子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幾千年穿透力的偉大思想家之一。如果我們學生沒有真正地學好做對,絕不能只怪老師。自省自學自覺自悟才是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之出路。
教育以德育人立德為先。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勇),在儒家思想演變中仁義禮為孔家所長,仁者仁心仁德仁慈仁愛,義者利之反義是宜,適可而止,因地制宜,因材施授,禮為禮讓謙恭,上下之禮,夫妻之禮,君臣之禮,長兄之禮,,,,把仁放第一,是重德育人,仁者愛人,愛人者回報仁德,追求心性至善至真至美,行為至誠至信至中。。后面發(fā)展成“三綱五常",三綱就是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分出了一個小"核心"和大"核心",確立了核心地位對維持社會秩序重要性。《論語》中多有表述。從中可看出立德為先以德育人對于教育學問的意義是兩方面的,師者和學者都是先從德育人開始。一再強調(diào)的立德為先對教育者本身就是有警示作用。我們現(xiàn)在講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多有從儒家思想吸收精華。
在道德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行。
在政治上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diào)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diào)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于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在經(jīng)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創(chuàng)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jù)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diào)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tǒng)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jié)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diào)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jù),同時極為反對表里不一、名不副實的做法。
孔夫子對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年就能接受到“仁,義,禮,智,信”,那他長大必成為一個有用之人,長期堅守這樣的信念,長大后必然不會成為貪官,被人送進監(jiān)牢。害國,害民,害己。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感謝邀請。?首先,孟子是個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熱愛教育的大師。他說人生有三種最大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說明孟子是個熱愛教育崗位的老師。
孟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他說,君子尚志立志,要做個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學生專心致志,做學問不能三心二意,必須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說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沒有堅持的緣故。
第三,孟子要老師教給學生以規(guī)律,嚴格學生的行為,這叫做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四,孟子要學生積極發(fā)揮主體能動性,老師只能教給學生以原則,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這個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討厭好為人師的人,要求老師1必須做學習的榜樣,否則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機回答,不到之處,敬請指教。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一、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zhì)特性。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后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fā)展的基礎與條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實就是先天“四端”的展開。孟子不僅提出了“四端”說,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觀念以推廣“四端”說。所謂“良知”,即不經(jīng)過考慮而生來就具有的知識。有時孟子統(tǒng)稱為“善心”。他認為善心不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個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動力來自于內(nèi)部。但不否認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將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擴而充之,使其成為善德,另一方面擔負著把喪失的良心尋找回來的任務。
二、理想人格“內(nèi)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jié)。
三、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仁、義、禮、智四德作為道德內(nèi)容。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是內(nèi)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與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是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nèi)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價值和意義不同,其中有大小貴賤之分。(2)尚志養(yǎng)氣。立大志,舍生取義。它是一種以正義培養(yǎng)起來的,是至大至剛之氣,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3)反求諸己,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最重自覺,講究內(nèi)省,主張判別行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強調(diào)對社會規(guī)范再判斷,與孔子(4)磨練意志注重道德修養(yǎng)方法和意志的鍛煉。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論”為發(fā)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內(nèi)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觀點都是以“心性論”為基礎。孟子之“心”可視之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復其本性。這可稱之為“正是”。孟子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正是”的過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發(fā)揚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為人師,熱愛教育事業(yè),基于教學實踐經(jīng)驗,形成教育思想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
孟子認為人性先天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為仁義禮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來就有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這個意義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進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兩個發(fā)展方向,發(fā)現(xiàn)、保持、擴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發(fā)展 ,就會成為君子;意識不到仁義禮智植根于自己內(nèi)心,不注意發(fā)掘培養(yǎng)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脹,就會成為小人。
孟子認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者的積極主動之外,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啟人心智。他認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種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識不到而無法注意培養(yǎng)它,通過教育,可以幫助人去思求、擴充 、發(fā)展這種善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盡心上》。由于客觀環(huán)境作用于人性變遷,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zhì),長期處于不良環(huán)境習染中的人,必然會喪失善良本心,孟子強調(diào)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尋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明人倫”。他強調(diào)不論什么時代,興學校、辦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倫”。
2、孟子強調(diào)道德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學生立志持志。他認為作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謂“尚志”?他進而釋之,“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無 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教導學生要志于仁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強調(diào)意志鍛煉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難和困苦其實正是對個人意志的最好鍛煉。他肯定逆境對道德修養(yǎng)、聰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痰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專家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專家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ianbaimy.com/post/8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