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思想道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解讀角度和理解,不一一贅述了。我認為,遇到問題最好從根本上找門徑。縱觀兩千五百年對孔子的研究,歸納起來就一點,孔子教人們怎么做人!這一點,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他的《論六家旨要》中就有涉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就容易理解孔子的絕大多數(shù)言行啦!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本質區(qū)別在哪里?
“無為”比“中庸”更勝一籌。
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人民會自發(fā)行動,尋找適合的生存發(fā)展方式。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要求臣民按照“正確”的規(guī)則進行生存發(fā)展。
顯然。
無為,側重于引導,放權,開發(fā)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中庸,側重于控制,收權,塑造人民的“特定能動性”
無為,相當于甩手掌柜。
中庸,相當于事必躬親。
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
中庸如果實現(xiàn)價值,必須時時刻刻地掌握規(guī)律,明白每一個階段的人民需求,還要懂得每一個時期社會的矛盾,并且有一套可以執(zhí)行可以落實可以見效的管理方法。
最能體現(xiàn)“無為”的理念的覺得還是“庖丁解牛”,專注于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而不是亂實踐。朱熹的治學也有一句“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后一句,毀于隨,隨,就是比較濫,不去探究實質的那種。無為就是杜絕這個濫,就是找準規(guī)律,不要黑能濫干。在對待全球環(huán)境時,也應該秉持這個理念,不能什么都濫,要在最高效率上下功夫。教育在一方面就具有這個功能,可以少走彎路。而“中庸”其實就是在一定范圍之內的“度”的問題,音樂當中的音域,溫度當中的溫控。至于兩者的關系,無為,不是絕對,盡量無為,適度的為,當然也有必要。
很容易啊!
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否則怎么活著?只是希望大家不去發(fā)展,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就可以了。
中庸,當然是發(fā)展的,或者說沒有關于社會技術進步發(fā)展的問題,只是說人的行為方式不要過激,采取中間道路,穩(wěn)步前進。
很顯然,老子的停止發(fā)展是經過深度思考,對世界有一個整體把握后的結論;孔子的中庸范圍要小的多,他基本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只想著人的社會問題,希望人的行為方式不要如當時已經出現(xiàn)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比如弒君篡位。對孔子而言,僭越已經是不能容忍的,更不要說弒君。嚴格按照禮制規(guī)定行為就是中庸之道了,各行其道最好。
要說二者本質區(qū)別,老子考慮的是世界變化方式,希望人類按照世界的方式行為人類自己的狀態(tài);孔子是按照先賢制定的方式,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禮制,要求人們行為方式。
表儒里法,互補互用,一丘之貉。一如,王夫之所說,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中庸為正宗,折中,于是儒釋道三教并行,看似區(qū)別是有的,其實質還一,一以貫之。也就是,到了后來三教原本是一家。
再個,要看個人如何理解的無為而治和中庸。書都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道理,一如魯迅所說,歷史學家從紅樓夢里讀出了歷史,經濟學家從中讀出了經濟、文學家從中讀出了文學,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淫蕩等等。一千讀者一千哈姆雷特,在沒有強硬規(guī)定要求必須是如何的情況下。因此,這里得澄清個前提,要看其賦予無為而治和中庸各是一個什么究竟的道理,否則你理解的無為而治是那個意思,他理解的是另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中庸是一樣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樣意思,這就是人理解的區(qū)別而已了。不在一個頻道上,驢唇不對馬嘴,這只不過是,每個讀者理解的區(qū)別而已。
比如,白馬非馬,有道理,也沒道理,看其如何理解而已,“非”要是理解成不屬于,那這話顯然是不對的,白馬咋能不屬于馬呢?但是“非”若理解成不等于、不完全是,那這話顯然又是對的,白馬當然不于等馬,白馬只是馬的一部分而已。一如朋友不等于是女朋友一樣。
我的意思,語言用字的歧義。必須得注意。而“無為而治”、“中庸”等這些字眼本來都很有歧義。在這方面可謂一致的,一丘之貉的。所以,至于區(qū)別,本來就歧義橫生,去區(qū)別也不過是多做一層歧義否,唇舌之爭,意義不大。
所以,吾說它是一家!省事了。
僅供參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