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國防教育述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國防教育述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鴉片戰(zhàn)爭對于近代中國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鴉片戰(zhàn)爭對于近代中國的重大意義有以下幾條:
一,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地主階級中一部分比較開明的官吏和知識分子,繼承并發(fā)展了明清之際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注意研究實際問題,要求了解外國情況,改革國內政治。林則徐,魏源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林則徐在中外關系上,看得比較遠。他在廣州期間,組織了對外國報紙和書籍的翻譯,譯有《四洲志》和《華事夷言》,既要了解外國的情況,也要了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當英國侵略者氣焰方盛時,他就看到了中國北方邊防的問題,指出“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魏源參與了浙江省前線抗英戰(zhàn)爭的籌畫。后來,他綜述各國歷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寫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主張變法革新的理論根據(jù),是歷史進化的觀點。
二,因邊情的需要,研究邊疆歷史,地理,寫出專門的論述。張穆,何秋濤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張穆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和前代在這一地區(qū)的設施,寫出了有名的《蒙古游牧記》一書,共十六卷。何秋濤認為中國跟俄國接壞,一直缺乏有關這一廣大地區(qū)的專門資料。他研究了中國蒙古,新疆,東北地區(qū)的歷史和地理,并注意了中俄關系問題,寫成《北徼匯編》(即《朔方備乘》)八十卷。
三,在文學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反侵略作品。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愛國主義作品是豐富多彩的,有詩歌,揭帖,歌謠,指責英國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投降,謳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富有戰(zhàn)斗性和鼓動性。
四,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其中包括對資本主義國家一些先進技術的介紹及有關理論的運用。吳其浚匯集古代有關植物的文獻,寫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共收植物八百三十八種。又根據(jù)自己的實地考察,寫成《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共收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種。這是我國近代植物學上的重要著作。鄒伯奇精于天文,歷法,算學,地理,測量之學,著有《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圖》,《乘方捷術》等書。鄭復光著有《鏡鏡詅癡》一書,闡明了望遠鏡,放大鏡和各種透鏡的制造和使用原理。他又著文,說明蒸汽輪船的結構原理,并附有詳細的圖樣,這是中國人研究近代輪船的開始。
(1)社會性質的變化。在政治上,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zhàn)爭以后,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在經(jīng)濟上,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jīng)濟逐步解體。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考試轉變?yōu)橥鈬Y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tǒng)治。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任命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tǒng)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防教育述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國防教育述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