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中國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guān)介紹中國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有名的教育家?他們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孟子.荀子.--儒家的,強調(diào)仁、愛、禮
韓非子.--法家的,強調(diào)強制力.
老子.莊子.--道家的,強調(diào)無為而治.
董仲舒.--漢代改良后的儒家.強調(diào)大一統(tǒng)思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期間有不少的教育家,他們教書育人,傳遞了知識,也傳遞了文化。其中中國的最偉大教育家當屬孔子,還有同時期的鬼谷子,以及后世的儒家文化的發(fā)揚者王陽明、以及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孔子原名孔丘,是大眾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主張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孔子主張仁愛思想,傳遞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鬼谷子原名王詡,鬼谷子創(chuàng)建的教育思想是和孔子大眾教育相對的精英教育,他的智慧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眾多風云人物。鬼谷子核心思想: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中國少有的立德、立言于一身的人物,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在紹興創(chuàng)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即為心學,他所提倡的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蔡元培,中國近代的著名教育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shù)”與“自由”之風;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學術(shù)思想,不僅成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他所堅持的辦學原則。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進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為中國思想活躍、學術(shù)興盛的最高學府。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孔子,孟子,荀子,莊子,鬼谷子??梢赃@樣說,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一個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就以孔子來說他一生弟子3000,著名的有72個。還有鬼谷子,他培育出來的龐涓生病,張儀夫芹極大的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左右了戰(zhàn)國中后期的格局變化。在世界歷史上,恐怕都難以找出來一個與鬼谷子在教育方面相比肩的人。
孔子的教育理論是因材施教,主張根據(jù)各個學生的天分,由老師發(fā)掘他這方面的天分。
莊子的教育思想主張學有心法,
孟子主張修學先修德,荀子主張因勢利導,
先秦以后,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有董仲舒,朱熹。王陽明。
董仲舒對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她把學習當作一種任務(wù)。他認為學習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根本手段。在董仲舒的大力倡導下,漢武帝廣設(shè)學校。對中國教育的普及有重大貢獻。
朱熹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是繼董仲舒以后,儒家思想的又一個繼承人。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您好,談到古代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覺得《孔融讓梨》算是很好的一個,現(xiàn)在把我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教育意義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凸顯了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呢,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個故事具有完善道德人格、激發(fā)精神動力、引導人生規(guī)范行為的德育價值,這樣的故事才是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二、《孔融讓梨》典故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流傳很廣,說的是孔融4歲那年的事,他跟哥哥一塊吃梨,自己總是拿小的吃,把大的讓給哥哥弟弟們。故事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發(fā)人深省。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我來說一個故事吧,不過不是教育小孩的,是教育父母的。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曾子殺豬”。
話說曾子的夫人有一天要去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知道后便纏著母親要一同去。由于不便帶孩子前往,夫人便勸說孩子留在家中玩耍。但孩子卻不依不饒哭鬧著要去。
夫人被逼沒辦法,只好柔聲哄道:“好孩子,你乖乖在家待著,等媽媽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要知道,在并不富裕的曾子家,殺豬吃肉可是一件大事,基本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孩子一聽媽媽的話,果然不哭了,馬上乖乖地轉(zhuǎn)身回屋,老老實實等媽媽回家。
曾子的夫人回家后,看見丈夫正在抓住豬準備屠殺。夫人嚇了一跳,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騙一騙孩子罷了,你別當真!你現(xiàn)在把豬殺了,過年的時候我們吃什么?”
曾子正色道:“孩子雖小但亦不可欺騙!他年幼無知,很多知識和道理都是從父母這里學來的。你今天言而無信欺騙了他,就是在教他以后去欺騙別人!而且你今天能騙得到他,是因為他相信你。一旦他不再信任于你,以后你再想教他就很難了?!?/p>
說完,夫人也深以為是,于是兩人一同把豬殺了,給孩子做了一頓豐盛的晚宴。
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雖小亦不可欺也!
我真心建議,為人父母的都應該來向曾子學習一下教子之道!慎許諾,重然諾,不要為了一時省事,犧牲孩子對于自己的信任。你能夠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在信任被破壞之后,要想重建信任只怕要付出無數(shù)倍的辛苦。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同樣對待孩子,父母也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表率。父母對孩子言而有信,孩子對父母才會信任不疑。直至孩子長大后,他才會以自己父母的樣子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成為一個講誠信、可依靠的優(yōu)秀人才!
中國古代有很多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孔子那么大的人物,居然拜七歲幼童為師,真是謙虛好學的典范。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魯國(今山東)人,孔氏.名丘.字仲尼??鬃犹貏e謙虛,沒有因為別人的贊美就驕傲。他跟許多人學過知識,而他的師父很多都沒有他名氣大。但是孔子卻虛心求教,學到了師父所教授的知識??鬃舆€曾拜過七歲的神童項橐為師,被傳為佳話 。
(網(wǎng)絡(luò)圖片,侵權(quán)必刪)
項橐是一個聰明機靈的人,小時候經(jīng)常問別人為什么,孔子聽說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人很熱情,而且又很有學問,所以他決定去了解一下。
孔子在路上看到有位農(nóng)夫在地里干活,,就問那個農(nóng)夫,你每天這樣干活,你知道每天要抬起多少次鋤頭嗎?農(nóng)夫被問住了,畢竟誰也沒有數(shù)過,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時一個孩子走了過來,他就是項橐,剛剛七歲。他說:我爸爸經(jīng)常種地,自然知道每天抬起鋤頭多少次,你出門都是坐馬車,那您知道你的馬每天抬起馬蹄多少次嗎?孔子一下被問住了,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只是覺得這個孩子非常聰明。然后就決定兩人一人出一道題,如果誰回答對了對方的問題,就算誰贏了,誰輸了就要拜對方為師。令孔子沒有想到的是,項橐很快就答出了孔子的問題,而且,孔子覺得他答的沒有一點問題。
然后,項橐問孔子是否知道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回答不上來,就認輸了,于是孔子就拜了項橐為師。孔子真是一位虛心好學之人,他不顧及對方的身份地位,甚至不管對方的年齡,哪怕對方是個孩童,只要有真才實學,他都虛心向?qū)Ψ綄W習??鬃舆@種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正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試想,孔子那么大的人物,那么大的教育家,都能夠拜一個小孩子學習,并且拜他為師,像我們這樣渺小尤如滄海一粟的人物,,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國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中國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guān)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ianbaimy.com/post/7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