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心理學發(fā)展與新思想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心理學發(fā)展與新思想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有什么區(qū)別?
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xiàn)象指在社會環(huán)境中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群體社會心理現(xiàn)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2、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是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3、兩者主要區(qū)別在于: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是社會心理現(xiàn)象,是關注于整個社會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是關注于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和變化。應該說,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圍比教育心理學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礎的心理學科,但兩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學在環(huán)境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等方面就會使用到社會心理學知識。
教育教學中,如何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
思想意識本來是個比較學術性的哲學概念,題主的問題將其限定在教育教學的范疇。這樣一來,依據(jù)學校教育的本來屬性,思想意識,通俗的表述就是指思想品德;改變思想意識,就是改變思想品德。
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思想品德的改變與培養(yǎng)非常重要。對不良的思想品德進行矯正,這屬于改變的范疇;對未知的品德修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同樣是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改變。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育人為首,德育為先。由此,足見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實際操作層面,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有四種途徑和方式。
一是正面教育。中小學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課程的設置,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突出表現(xiàn)。班級、學校、黨團隊等等組織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主要目的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統(tǒng)治階級開辦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輸符合其要求的思想品德,即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勞動者和接班人。
二是德育滲透。首先表現(xiàn)在教材的選用?!度纸?jīng)》《百家姓》《弟子規(guī)》《千字文》《論語》《中庸》《大學》,這些是封建社會的教材。篇篇都充斥著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即統(tǒng)治階級思想意志?,F(xiàn)在,選擇任何課本,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與理論,否則,就違法違規(guī)。其次是指德育滲透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之中。數(shù)理化、史地生各科教學,其課堂上同樣具有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三是教師身教。教師的示范與榜樣作用也是學生思想意識改變與形成的重要方面。因為優(yōu)秀的教師都是“傳道者”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言行對孩子影響極大。我們都知道,我國許許多多的革命者都是在自己老師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現(xiàn)在,都說年輕人思想活躍,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可是被教師引上歧途的也不少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其傳道的活動,教育行政部門要正確認識教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四是制度歸化。各種制度的設計都具有極強的價值導向性,是嚴格的思想意識規(guī)范。積極踐行者,得到褒獎;違反規(guī)定的,受到應有的處罰。制度對孩子思想意識的塑造也極為重要。
無論如何,現(xiàn)階段,我們要大力提倡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要高楊主旋律,努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
改變一個學生的思想意識僅靠學校的教育教學當然是不夠的。就教育教學來說,改變學生思想意識更重要的是師者必須要有對思想意識這個模糊命題進行細化的教育傳導和教育滲透,也就是說先育人再教學。師者必須是情懷,有素養(yǎng),有方法。根植思想意識到學生頭腦中去其實就是注重德育為先、學科教學滲透的全面協(xié)調。
改變需要時間,需要堅持。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配合。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心理學發(fā)展與新思想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心理學發(fā)展與新思想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