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藝術教育成果獎申請理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成果獎申請理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藝術要為人民服務?
大道理大家都懂,不用多說了。相聲演員馮鞏那句話說得很實在: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失去了群眾基礎的藝術,是很難保證長久的生命力的。一些曲高和寡的所謂高雅藝術,可能會有一時風光,卻很容易被時間淡忘。文藝工作者只有不斷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才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出接地氣的、富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吳冠中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現(xiàn)在大學都搞綜合化,理工科學校都在搞美術學院、藝術學院,老師要評職稱,學生要拿文憑,都掏錢在刊物上買版面發(fā)作品。全世界很多美術家都沒有學位、文憑這些頭銜,什么藝術碩士、藝術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這段話說得很實在,現(xiàn)在像吳冠中先生那樣敢說真話的藝術家確實不多見了。別看現(xiàn)在所謂的藝術名家比比皆是,每個人都能羅列出一大堆頭銜,藝術履歷也很光鮮,但是真正能讓大眾認可的藝術作品卻不多見。
很多藝術家對大眾的審美習慣不屑一顧,認為他們根本看不懂藝術,甚至認為大家都能看懂的東西就不叫藝術了。對這種觀點的藝術家相當多,而且有很多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家。
從某種程度上說,普通大眾的審美能力是不能跟藝術家相比的,一些個性化的藝術作品可能暫時不能為大眾所接受,這很正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大眾的審美習慣也會發(fā)生改變,說不定就能欣賞那些原來看不懂的藝術作品了。
比如說印象派剛出來時,大眾是很難接受的,就連當時的主流藝術界也對這樣的畫風相當排斥。但是今天,印象派的一些經典作品已經受到了世界各地普通大眾的喜愛。
所以,千萬不要輕視大眾的審美能力。
吳冠中先生過去在農民院子寫生,時常會拿一些自我感覺不太好的作品給農民看,他們會說畫得像。畫得像就是老百姓的審美習慣,這并沒有什么錯。后來吳冠中又拿出一幅畫得滿意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則說“美”。吳冠中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這些農民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們不是美盲,相反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卻是知識越豐富越是美盲。
還是那句話: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如果文藝家不熟悉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不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他們藝術生命的源泉就會枯竭。這不是套話,是經過長時期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硬道理。
世界上的任何產品,都是為消費者服務的,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藝術,也是一個產品,只有貼近人民的生活,讓人民看的懂,能夠起到啟發(fā)人的思想的作用,陶冶人的情操,這樣的藝術才有價值。這也就是,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首歌,沒有人喜歡聽;一個電影,沒有喜歡看等等。這樣的藝術,就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個作品。
一是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因為立場決定觀點。這就要求各類藝術家學習領會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知道宣傳什么,提倡什么,弘揚什么?我們紅色政權來之不易,犧牲了無數(shù)先烈,這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知道的江姐,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王杰,焦裕祿,孔繁森等等先烈英模,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因為態(tài)度決定成敗。一部作品,一首詩歌,一部戲曲,一件藝術品,都要精雕細刻,反復推敲,去其糟粕,提取精華,成為健康向上的,具有感召振奮人心和生命力的精品。
三是要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因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不斷的深入企業(yè),農村,學校,部隊的第一線,深入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在那里與他們促膝談心,發(fā)現(xiàn)典型,在平凡的一事一物中總結不平凡的精神??傊囆g家們要凝心聚力,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嘔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時代主旋律,跟黨走,向前行,譜寫新時代為人民服務的新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成果獎申請理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成果獎申請理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