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外教育史孔子思想論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中外教育史孔子思想論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200?寫一篇論文談談對孔子教育思想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第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作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與言行幾千年來,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品格。
在當時,辦一個學校很難,必須通過官府和貴族的教育,才能辦學校,但是孔子自己辦了私人學校,他接收任何的窮家子弟,只要是孔子教的學生
,都成了有用的人。
孔子出生于魯國,魯國是個,很講禮儀的國家到了17歲的孔子,就是禮儀方面的專家了,又過了十幾年后,孔子就開始重視前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他還親自整理了《詩經》和《尚書》,孔子他還根據魯國的歷史自定了《春秋》,孔子的學生收集整理了《論語》。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還為他蓋了孔府,孔廟,大成殿和孔林,這幾個地方。
這就是古代的孔子了。
孔子為什么不寫教學論文、教育論文?為什么不出書呢?
孔夫子被稱為偉大的教育家。在春秋時代就是古代私人辦學的先驅,以禮、樂、射、書、御、數六藝為教學內容。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提倡“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和“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一生培養(yǎng)弟子三千多人,這些人中出名的學生就是72人。被稱為萬世師表。不出書是因為洛陽紙貴,即使出版了老百姓也買不起,孔子擔心收不回成本。
古文,文言文,能夠流傳下來的,讓我們今天依舊能夠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八股文,也就是古時候的議論文,包括學術論文,實事論文等,當然,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學有限,但其中包含的社會科學,那是相當深刻的。
我們今天的學習,也離不開論文,所學的知識,是用論文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自己學得怎么樣,也需要自己寫論文來論證,做證明,所以,古文,實際就是古代知識的傳播載體。
而今天,我們依舊學習古文,依舊學習古代的八股文,實際作用有很多,最淺顯的,是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況,歷史背景。其次,是論文寫作,論證的邏輯方式,是需要學習的,怎么樣的論證寫作,才能讓自己的論文具有足夠說服力。此外,對于古文中陳述的觀點道理,其實都是值得永久研究流傳的,有很多都是哲學觀點,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本人目前,正在閱讀《聊齋志異》原文言文的版本,并且對其進行現(xiàn)代白話文的翻譯,加上自己的讀后感,寫成讀后感文稿、配上音頻視頻,每天發(fā)布在今日頭條里分享,歡迎同樣喜歡閱讀的朋友們關注我,一起探討關于閱讀和寫作的感想和收獲。
你莫非把孔子視為現(xiàn)在普通中小學或者大學教師中的一員了?
孔子不評職稱、魯國教育主管部門更沒有剛性規(guī)定(要求)他每年必須“寫(出一定數量的)教學論文、教育論文”;孔子“辦學”教書,是其政治理想破滅、政治追求野心挫敗后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行為,也可謂之是生活所迫(他要依賴收取“束脩”養(yǎng)家糊口),“從教”并非他的第一人生理想。
孔子“述而不作”(他沒有“出書”的意愿);孔子“生不逢時”,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是西周社會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死心塌地的膜拜者,認為其盡善盡美、不愧楷模;孔子不能做高官、不能躬親實現(xiàn)其“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才轉而培養(yǎng)信徒(“弟子三千”),以期他們能賡繼其志(“復禮”)改造社會、復活西周社會的政治制度。
把孔子視為現(xiàn)在的普通教師,顯然大謬。你如果再問孔子為什么當時不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學校里去執(zhí)教、為什么不買房子移居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里,豈不更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漢代儒家鼎盛時期,儒生們說孔子“述而不作(論)、信而好古”。其實儒生們?yōu)榭鬃诱谛?,因為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當時文字根本沒有推廣出來,有一部分人剛剛認識了鐘鼎文(金文),就是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那就是篆刻字?,F(xiàn)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篆體字是戰(zhàn)國初期三家分晉的魏國《竹書紀年》,這就是竹牘寫字。
(漢代時期的孔子畫像)
在春秋以前,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祭祀和占卜”。孔子的儒家就是從周禮的“巫、卜、占、祭、禮”等分化出來的;老子的“芻狗”也是與祭祀息息相關。老子說:人們將芻狗當祭祀的禮義,對它磕頭跪拜;當禮義結束一把火將芻狗燒成灰,人們從灰堆(芻狗)中踏過去,這些對祭祀大不敬!孔子和老子是同時代春秋末期的人,說明當時的祭祀風氣相當濃厚。
(老子所稱的芻狗祭品)
中國的祭祀和占卜的文化來源于殷商后期和西周早期的甲骨文,甲骨文用龜殼和牛骨刻符,作為卜辭,祭司用火烤看裂痕,與鬼神對話,作為“祭祀和占卜”的一種禮義。同時期周文王姬昌的《周易》有三百八十四卦六十四爻,也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只不過甲骨文用火烤看裂痕,《周易》用卦和爻來算計而已。西周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篆刻字也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祭祀祖先的豐功偉績。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周平王東遷到洛陽,祭司和巫史將這些篆刻字推廣出去,各諸侯國才認識這些文字。所以,到了戰(zhàn)國末期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也統(tǒng)一了文字,那就是李斯的秦小篆,這些秦小篆與六國的文字沒有什么區(qū)別,說明這些文字傳播的時間并不長。
孔子當時有弟子三千,有教無類,辦了一所喪葬學校??鬃又鲝垺白鹱鹩H親”提倡重(厚)葬,“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就是(弟子們)一邊學習繁文縟節(jié)的葬禮,一邊賺大錢,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所以,孔子的儒家的“儒”的含義就是人人都需要辦的喪事。墨子罵孔子,自己賺的盆滿缽滿,別人破產。應該說,孔子當時辦的喪葬學校與后來的私塾和漢代的太子院有本質的區(qū)別,不能將它們混淆在一起。
這個提問有的‘暈’。一,不切合實際。二沒有深刻鑽研歷史。三脫離當時環(huán)境。四不瞭解中國當時現(xiàn)狀。等等。
人學習最忌諱鬆散,不求甚解,得過且過,沒有認真學習,對事物沒有考證,隨意誇張,任意斷章取義,張冠李戴,風馬牛不相及,等等。
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寫論文?孔子是教育家沒有問題,弟子三千沒有問題,當時寫書沒有紙,只能在竹簡上用刀刻,孔子那么多文章幾十萬字,有現(xiàn)在的印刷術嗎?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孔子2500多年前辦了世界第一所學校,有名氣的學生就3000多人,對傳播孔子學說是優(yōu)勢。
孔子周遊列國是推廣教育,使人能夠懂得文化,進而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那是也是把書刻在竹簡上。幾十萬字,得用幾十輛馬車裝載,難道像現(xiàn)在的印刷術,一本書30萬字就很厚,攜帶方便。就是在這樣沒有印刷術和紙,孔子的學問與理論,以及政治主張,傳播到了全國。
你就省省吧,不要隨隨便便提沒有用的問題。你還是研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美德吧。
孔子與老子相比較,誰的思想境界更高?理由是什么?
這個問題好,我來回答。
孔子的思想可以看《易傳》和《論語》,從《易傳》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起源。老子可以看《道德經》。老子比孔子要高很多。
《易傳》彖傳?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終,六位時乘,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姓名,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從這個彖詞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萬物始于天,由于天的云氣流轉,雨水布施,萬物眾生才會出現(xiàn)。
這是哲學思想中自然認識的最初階段,算不上高級,一般文明都會有這種認知。
再看老子《道德經》道經第一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這里老子的哲學思想易經超越常規(guī)的自然認知,“無”“有”是對絕對存在本體的認識,道是老子認識的絕對客觀存在。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strong>這是在述說本體起源,這是先認識本體“道”,進一步認知起源,雖然他也不知道起源,但是現(xiàn)在的我們同樣不知道起源,老子在那個時代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
還有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都有對本體更進一步的認識,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了。
本體論上老子完勝孔子。
孔子《易傳?序卦傳》:“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與《屯》,屯者……”從《序卦傳》可以看出,老子的因果觀,這是一種認識方法。
《說卦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通篇開完就知道了,這是列舉歸納法,這也是一種方法。
經過時間的檢驗,應該是老子的境界更高。直到今天老子都沒有負面評價??鬃訁s毀譽參半。
能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其杰出代表就是孔子和老子。
要說兩個人隨著境界高,我認為是老子。
孔子是儒家學派代表,提倡修身養(yǎng)性,如果是年輕人,可以學下孔子。
老子是道家人物代表,提倡無為率真,遵循自然規(guī)律。
但到了一定年齡會發(fā)現(xiàn),老子的思想才是大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詳細闡述了世界自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人類社會存在發(fā)展的規(guī)律。成為后世道教修煉之時的精神之祖。
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來所具有的樣子生活。
在老子看來,這種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他說;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里,你當然會背離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
因為你必須去遵循某些規(guī)則,你要遵循了某些規(guī)則,就會背離自己的意愿,就要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制約里。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孔子和老子相比較,誰的思想境界更高?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疑問,而且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老子比孔子的境界更高,我們不否定這個答案,但是我們作為兩千多年之后的人,去評論兩位文化源頭上的巨人的好與壞,似乎有些不妥。
一來是因為時間太久,中間經歷了兩千多年前的時間,以現(xiàn)在的眼光去評價當時的對錯,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再者說,儒家和道家對于文化思想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兩者都值得我們去敬畏和學習。
兩個人代表著不同的派別,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成就,在不同的領域創(chuàng)造了不一樣的精彩,如果我們在兩個人之間做出比較,倒顯出了自己的愚昧。
倒不如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兩人思想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看到其中不同的精華。
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派是儒學,講的是仁義。
孔子說:“仁者愛人”。
孔子將仁義定為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標準,和禮智信合稱為五常,這五常更是貫穿了儒學智慧的倫理價值體系的核心,目的是修養(yǎng)自身品德,遵循天下大道。
儒學中又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pan>
意思就是君子行事,因為按義為本質,所以即便是看到了富貴,也不會失去道義去奪取,就好像這樣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小人則不然。
如果你看過了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論語》,讀過了老子自己撰寫的《道德經》,誰高誰低,高下立現(xiàn)。
再看各種文獻記載,包括孔子弟子的記述,孔子幾次問道于老子,你就知道到底是誰的思想境界更高!老子講道可,道非,道常,……眾妙之門,玄之又玄,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為天道;孔子講性善,性忍,中庸,是為人治,也就是人道(人治之道)。
再看歷史,孔子是周游列國而四處碰壁,終生不得其志。是其弟子與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論語》,而老子是被攔于函谷關,留下千古絕唱《道德經》,而后西出函谷。再看沒有儒學的大秦帝國是縱橫馳騁打的匈奴屁滾尿流聞風喪膽。漢朝是以道家立國,講求無為而治,到武帝一舉擊潰匈奴,永絕后患。而后,啟用董仲舒獨尊儒術,再后來,再有游牧民族(號稱蠻族)來犯,朝廷懵逼,大臣愚忠,亡國叛國,亡種滅種,再也沒有了大漢族的血性與霸氣!楚雖十戶,可以滅秦的傳奇歷史被永久的塵封于記憶之中。
道法自然,中國思想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科技水品是蒸蒸日上一路領先。道法人治,中國是思想禁錮,中庸而圓滑,面善而心惡,科技水品是一路下滑,再無長進,百姓是血性盡失再無抵抗外族入侵之拔刀相向的勇氣!
所以,道有道不足,儒有儒弊端,道為上,儒為下。然,其儒道只差,差之千里,不是一星半點。現(xiàn)如今都在提回歸國學,而國學千萬不敢囚困于儒學,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國學,法墨儒釋道,兵家?guī)щs家,一個不能少,兼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才是回歸正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唯此,中華可興,未來可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外教育史孔子思想論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中外教育史孔子思想論文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