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幼兒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掩耳盜鈴的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原文如下【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現(xiàn)代白話文解釋為: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一個做人哲理,就是一個人不要趁火打劫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做人要規(guī)規(guī)矩矩、干干凈凈、本本分分、勤勞致富。千萬不要做男盜女娼之事。做任何事情不要以為別人都是傻瓜,聰明反被聰明誤。人在做天在看,心存僥幸的干壞事最終都會暴露無遺,讓眾人唾棄而身敗名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掩耳盜鈴本身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傻不拉嘰的家伙。
掩耳盜鈴提現(xiàn)了一種人生智慧。
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要說明的意義。所謂大智若愚,事出反常的背后,是另外一個處世哲學。
心理學有一個分支叫做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一個理論認為,人在受到巨大的挫折和災難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否定。事情明明已經發(fā)生了,已經客觀存在,但是當事人仍然不會去承認,拒絕去相信。他的意志清醒嗎?清醒。知道事情已經發(fā)生了嗎?知道。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去接受這個事情,整個人在被摧毀之前采取了這種保護機制,造成緩沖,讓人能緩過神來。
有很多沒有這種保護機制的人,在面對巨大沖擊的時候反應不過來,直接導致精神錯亂,人就瘋了,出現(xiàn)不可逆的精神問題。
否定其實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它能造成一種假象,讓身體有時間慢慢去接受,當悲傷襲來的時候,能夠產生應對機制。
這種方式看似愚蠢,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我是用戶高48229。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講的是春秋時期一個既貪又蠢的人,聽說晉國的智伯滅掉范氏,便想到范家發(fā)點外財,在范家只發(fā)現(xiàn)一口大鐘,但鐘很大,背不走,心想把大鐘砸碎裝走銅片不就行了嗎?于是就用大錘砸鐘,結果鐘發(fā)生很大聲響,心想捂住耳朵就聽見了嗎?于是砸一下立刻捂自己的耳朵,就這樣把一口大鐘砸碎,裝麻袋里背走了。掩耳盜鐘演變成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的故事很顯然告訴人們蠢人總是自己欺騙自己。然而世上縱然有千千萬萬的這樣自以為是的蠢人,卻沒有人承認自己蠢,總以為自己聰明絕頂,其實自欺欺人。就如那些貪腐的“老虎”們,總以為自己的手段天衣無縫,明目張膽地獲取不義之財,最后落了個身敗名裂。掩耳盜鈴是蠢人的蠢法子,是掩不住真相的。
這篇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掩耳盜鐘的人自以為掩上了耳朵就聽不到鐘響了,實際上鐘響是事實,你把耳朵掩上了,鐘還是要響,你聽不到,別人照樣會聽到。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如同捂著耳朵偷鈴鐺,自己欺騙自己,卻欺騙不了別人。
我們在學習上也要不怕困難,勤奮努力,有不懂的地方問老師問同學,如果不懂的問題裝作已經懂了,這就等于自己欺騙自己,也就是人們所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了。
只有虛心學習、認真聽取別人意見和建議,才能學到真本領。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