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自信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自信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1,要有文化,不管是什么文化,總要有,肚內沒有二兩墨,那活著,就如僵尸
2,要懂文化分類,別把文化單單理解成老師教你的那點,例如,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都是文化
3,要博學文化,什么都要懂點,別只會點老師教的,別人問你除夕怎么來的,你別只會露出可愛的傻傻。
如何做到文化的自信?感謝提問。
我個人認為,文化的自信,就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不管什么文化,文化水準高低,首先得有文化,這樣肚里有了二兩墨,就活得明白,活得有意義。
做到文化的自信,需要我們對歷史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佛道文化,地域文化,當代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xiàn)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和吸收。
做到文化的自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我國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fā)展前景,有堅持執(zhí)著的信念。對傳統(tǒng)文化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異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要包容,借鑒和吸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重要的是,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傳統(tǒng),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要做到文化的自信,就應做到這些。
這是我的個見,懇請望大家指正。
當代中國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屬于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按理說,應該充滿自信。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文化。已經融入一代又一代漢人血液中的漢族傳統(tǒng)文化是如今無處不在的飲食文化、漢語文化、漢字文化、中醫(yī)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節(jié)氣文化、宗祠文化、戲曲文化、兵法文化……大多數(shù)漢人以此底蘊厚重的文化為傲,似乎也不存在自信的問題。
如果說所謂文化自信系指自漢帝國始,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御用文化、精神支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那就真是沒有多少自信了。因為,在那個不長的時代,儒學連同漢人傳承儒學的主要文化——宗祠文化、鄉(xiāng)紳文化被連根拔起,掃地出門,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儒學一度中斷了幾十年。所以,當代中國人的身上大多沒有儒學的文化符號。
儒學飽受歷史詬病的就是所謂教化作用,在儒學的教化下,唾面自干,逆來順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竟然成為漢族中大多數(shù)人的生存之道,但凡有一線希望,沒有人會為了做人的尊嚴而奮起抗爭。而這正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所夢寐以求的。歷史說,尊孔的背后一定是?;?,充斥著儒學的道德與情懷的社會,又有哪一個不是皇權專制社會!
文化就是文明,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文明自信,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中斷的古代四大文明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賢,留下的華美篇章不勝枚舉,祖先就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都將是我們自信的力量!
做到文化自信,個人認為有兩點。
一種是個人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提升自身學識素養(yǎng),對古住今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人情世故、各行各業(yè)等等,都有所了解。或者對某一種特定的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加感受,比如飲食文化、旅游文化等。
另一種文化自信不一定是個人自身努力能達到的,得上升更高層面的體驗,這個也好理解,我們去越南朝鮮體驗一番和去美國日本體驗一番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感受。在此我更相信各個地方各種文化并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這個情境下的文化自信,只是說我們更適應自己當前所處的大文化體系,去了朝鮮越南,我們會覺得我們在經濟生活類的文化上有自信;去了美國日本,則會覺得我們在體制文化上更有自信,那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文化和團結協(xié)作文化,看北京大興機場5年完工,類似大工程還有很多,放眼全球,沒幾個國家有這種時效。另外再看當下70周年國慶就能有所感觸。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自信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自信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